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科研进展

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发表钙钛矿电池非贵金属电极研究综述

副标题:

时间:2018-07-04   来源:高鹏课题组  文本大小:【 |  | 】  【打印

    钙钛矿太阳电池已经取得超过22.7%的效率,常规的电池组成结构包括:一层钙钛矿吸光层,两个载流子选择接触层,两个电极。其中,两个电极包括最底部的透明导电氧化物(称为前电极,例如FTO)和最顶部的背电极。前电极已经比较成熟,购买商业化的透明导电玻璃即可,而背电极是处于电池的最顶部,需要在器件制作的最后一步完成。目前,高效率的电池主要采用真空蒸镀贵金属的金Au或者银Ag作为背电极。然而,Au虽然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,但是价格非常昂贵;Ag电极比较不稳定,容易氧化,而且还会跟钙钛矿发生反应形成卤化银AgX,影响电池的长期稳定性;同时这两种电极都依赖高能耗的真空蒸镀完成。

 

图1.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各种背电极

 

    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高鹏课题组总结、回顾了钙钛矿太阳电池过去几年在非(贵)金属背电极的发展,重点总结了碳C,铝Al,铜Cu,镍Ni,透明导电氧化物TCO,导电聚合物PEDOT:PSS等背电极。系统归纳总结了这些电极的本身材料化学、物理性质,电极制备方法及成本,所制备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。文章发表在Nano Energy上,标题为: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: Recent progress of alternative counter electrode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。


    全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anoen.2018.07.049

 

 

 

 

附件
相关文档
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兑山西珩路258号   邮政编码:361021
备案号:闽ICP备14012191号-1
Copyright ©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